各位街坊邻居,今天咱不聊菜价,不侃天气,就说说茶馆里能吵翻天的事儿——演大人物,到底是老戏骨有味道,还是新面孔更对味?这话题啊,比胡同里的猫打架还热闹,不信你随便拽个大爷大妈,再拉个穿潮牌的小年轻,保准能给你演一出“关公战秦琼”。
先说个真事儿,上周在护国寺那家老茶馆,我亲眼见俩爷们儿为这事儿差点掀了桌子。七十岁的李大爷拍着大腿喊:“古月那眼神,自带一股劲儿!现在的小鲜肉,演个领导像开联欢会!”旁边二十出头的小吴梗着脖子回:“您那是老黄历了!于和伟演的角色,连我那历史系教授都点赞!”得,这架吵到王老板端着茶壶出来劝:“您二位,这就跟吃爆肚似的,有人爱蘸麻酱,有人爱淋辣椒油,犯不着较劲儿!”
要说把角色演到骨子里的,古月绝对是标杆。听说他为了学个抽烟的手势,对着镜子练了仨月,手指头都磨出茧子。有次拍电影,角色的亲人来探班,瞅着他在片场踱步的模样,当场就抹眼泪:“这哪是演啊,分明是又回来了。”这种较真劲儿,现在的演员里真不多见。就像我家楼下修鞋的陈师傅说的:“过去的手艺人,修双鞋都得缝七道线;现在的,三道线就敢交货。”
展开剩余67%但年轻人不这么看。我侄女是追星族,指着侯京健演的青年角色说:“这才对嘛!哪个年轻人没点冲劲儿?总不能让二十岁的人演得跟八十岁似的,那不成老妖精了?”她这话倒也在理。就像胡同里的孩子,老一辈总说“站要有站相”,可现在的小年轻,走着走着能蹦起来,你能说他们不对吗?
这审美差异啊,简直像隔着条长安街。我采访过社区里的老街坊,80%的老人看剧,眼睛就跟放大镜似的。张大妈指着屏幕骂:“这衣服颜色不对!当年哪有这么亮的蓝?”李大爷更绝,连演员袜子的厚度都能挑出毛病。他们追的不是剧,是回忆,是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细节。
年轻人呢,我问过公司里的95后,70%的人说:“管他穿布鞋还是皮鞋,演得像个人就行。”有个小姑娘说得特别实在:“我爷爷总说角色当年怎么怎么样,可我没见过啊!我就想知道,他年轻的时候会不会也跟我爸似的,跟人吵完架偷偷后悔?”你看,这就是代沟——老一辈要“真”,年轻人要“活”。
就说于和伟接棒唐国强这事儿,网上吵得比过年放鞭炮还响。有位老教师留言:“他那眼神太飘,没沉劲儿。”底下立马有年轻人回:“您懂什么?这叫层次感!”其实啊,这就跟包饺子似的,老一辈讲究褶子必须整整齐齐,年轻人却觉得,只要馅儿好吃,捏成团也行。
古月那代演员,讲究的是“入戏”。听说他为了学方言,找了十几个老乡录音,走路吃饭都戴着耳机。这种劲头,现在的演员很难比。就像胡同里的老裁缝,做件中山装,连纽扣的间距都得量三遍。可现在的服装厂,机器一转,一天能出几百件,你能说谁错了?不过是时代不同了。
侯京健演青年角色时,被骂“太跳脱”。可年轻人觉得,这才真实。想想也是,哪个年轻人没犯过傻?总不能让角色从年轻到年老,都一个表情吧?这就像老北京的豆汁儿,老一辈喝着香,年轻人第一次喝,能皱着眉头咽下去就不错了——不是不好,是没习惯。
其实啊,演员也不容易。就像走钢丝,一边得让老一辈点头,一边得让年轻人鼓掌。有次采访一位特型演员,他说:“演这种角色,比高考还难。高考只考一次,我们每次出场,都是考试。”这话不假,你看那些历史剧的弹幕,一会儿有人说“帽子戴错了”,一会儿有人说“台词太现代”,演员们简直是在放大镜下演戏。
老一辈的较真,其实是种情怀。我爸看剧时,总爱说:“当年我们就是这样的。”对他来说,剧里的一衣一物,都是回忆。年轻人的宽容,则是种新鲜。我侄子看剧,更关心“他为什么这么做”,而不是“他穿了什么”。这就像逛庙会,老一辈看的是回忆,年轻人看的是热闹,都挺好。
说到底,无论是古月的“神似”,还是于和伟的“新意”,能让观众记住角色,就是成功。就像胡同里的老槐树,年年发新芽,叶子变了样,可根还在。那些经典角色,就像这棵树,每代演员都在为它添新叶,挺好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,审美这东西,本就没标准答案。你喜欢甜口,我喜欢咸口,犯不着争。就像王大爷说的:“萝卜白菜,各有所爱。”只要演员肯用心,观众肯包容,这戏啊,就能一直演下去,挺好。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